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素有“旱码头”和“三秦要塞”之称。
北魏时设大兴郡,西魏时改称五原郡,后又称盐州。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的范仲淹,以“底定边疆”之意取名“定边”(宋元时期定边先后属延安府和庆阳府,均隶属于陕西行省,明代时先后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和庆阳卫、延绥镇)。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设县(距今289年)。革命战争时期,定边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边特委、三边分区机关驻地(当时陕甘宁边区共辖延安、绥德、三边、关中、陇东5个分区)。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村是中央工农红军长征由甘肃进入陕西的第一站。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率领359旅在定边县花马池盐湖开展原盐生产,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36年6月红军西征时解放。1949年安边县建制撤销(设县于1936年5月),并入定边县。
边塞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境内有270多公里隋、明古长城遗址、384座长城墩堠、37座宋代、明代古堡关寨遗址和32座清代、民国时期烽台堡寨遗址。剪纸、说书、皮影等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陕西省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
定边的县情可以用“地灵人杰”来形容。“地灵”是说定边“天地风光、油盐美(煤)气”的自然资源。“人杰”是说定边“一十百千万”的人文资源。“一”即一地风景,定边地处胡焕庸线中段,沙漠、草原、丘陵、盆地、山地等多种国家地理风貌齐聚,位于白于山区的姬塬镇曾是第三代黄帝节迥的帝都,在《山海经》西山篇中还有记载。海拔1907米的白于山主峰魏梁山雄踞境内,是陕北的最高点。“十”即十里沙海,以建国百年首批“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等为代表的一辈辈定边治沙人,生动践行“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忠实努力、矢志不渝”的定边治沙精神,让曾经的十里沙海如今变成了十里林海,未来还将是我们的足球产业小镇、文旅产业园区所在。“百”即百里长城,定边境内有隋、明两代长城270余公里,沿线遍布历代墩堠、古堡、烽台等450余座,建成时期上至隋唐、下至明清,跨越千年。“千”即千年盐湖,延安时期被毛主席誉为“中央第一财政”的定边盐湖,各个盐田在阳光照映下颜色各异、五彩斑斓,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色盘”“七仙女的化妆盒”。“万”即万顷花海,定边作为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常年种植荞麦50万亩左右,每到8、9月份,荞麦花争相开放,是暑期档全国少有的可供观赏的万亩花海。
主 编 : 张 会 堂
选题策划:胡 洁
责任编辑:杜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