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助推特困人员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8-02-01 17:56     浏览次数:次     来源:陕西民政
       冬雪过后,阳光耀眼,松枝上挂着未消融的积雪。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老年护理院,49岁的尹买旺自如地操控着电动轮椅,匀速穿过楼道,来到活动室的窗前晒太阳。尹买旺看着窗外的景色,动情地说:“这十多年来,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坐着晒太阳。如今,我的愿望实现了,是榆阳区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让我获得了新生。”

       双下肢完全截瘫整整19年的尹买旺,只是榆阳区享受“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政策中,众多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之一。

       在脱贫攻坚战中,榆阳区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养老相结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率先在榆林市探索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助推精准脱贫试点工作,解决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综合养护和医疗保障难题。

       兜底新举措——

       所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在老年护理院安家

       榆阳区现有农村特困人员861人,其中,完全失能49人,半失能133人。这一群体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失去或者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成为精准脱贫的难中之难。

       怎样让这一群体脱离贫困,是摆在榆阳区执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现实情况是,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部分半失能对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的影响又会转为失能对象。特别是全失能的特困人员,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护和康复治疗在需求上高度叠加,在服务层面上已经很难分开。但现有的敬老院由于缺乏可靠的医疗和特护能力,无法将其接纳,而公办医疗机构由于体制机制条件的限制,开展医疗服务的同时,又无法承担其日常生活保障。这部分人大多数为居家分散供养,他们的监护人并非本人子女,监护责任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农村特困人员的医、养、护无法正常保障。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精心筹备的基础上,2016年11月,榆阳区充分利用民办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许可辖区的榆林高新医院设立了一所民办养老机构——榆阳区老年护理院,并与其签订了《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协议》,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该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

       如今,榆阳区所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根据个人申请、经乡镇政府和街道办审核、区民政局核准,在签订三方协议后入住老年护理院。目前,老年护理院已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53名。

       开创新生活——

       养老、医疗、康复三种模式可随时切换

       “‘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区别于单纯为供养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供养服务方式,它从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综合供养服务需求着手,可以为供养人员提供全面、周到、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榆阳区民政局局长郭锦飞介绍。

       老年护理院每3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配备1名专业老年护理员,还购置了专门的老年护理、医疗、康复和生活设施,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为入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慰藉、文化活动、健康咨询检查、疾病诊治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综合养护服务。具体工作中,根据特困人员健康和自理能力情况,相应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实行灵活动态管理,正常情况下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一旦发生疾病,随即就地转入医疗模式,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对其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榆阳区“医养结合、集中供养”试点工作运转顺畅,效果明显。在没有增加政府政策外支出、没有增加财政负担、在相关养老和医疗费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打开了医中带养、养中带医、优质高效、安全健康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新局面。

       专业护理团队——

       用大爱书写人间真善美

       “让特困人员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睡得香香的,笑得乐呵呵的……这就是我的初心。我是党员,我愿意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为他们服务。”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护理二区80后护士长高媛如是说。

       高媛原本是高新医院内科护士长,2016年农村特困人员入住该院后,她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内科护士长职位,主动到护理院挑起服务老人的重担。

       高媛和她的同事把院里的老人当作亲人,每天给他们端水喂饭、梳头洗衣、洗澡擦身、倒屎倒尿,有时像哄小孩一样哄他们,有时还要像小孩子一样扮鬼脸讨他们欢心。她们每天做着平凡的事,既是护士,又是护理员、配餐服务员,她们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哪怕头痛脑热也不愿意请假,害怕耽误工作。

       92岁的赵国祥,是正常离世。“在弥留之际,老人把我叫到床前,用发抖的手从怀里摸出一个包了几层布的包。包里面有500元钱,这是老人所有的积蓄。老人用细弱的声音对我说,200元给咱院里买水酒喝,另外300元留给你,难为你了,孩子!说完安详地躺在了我的怀里。”高媛回忆。

       在榆阳区老年护理院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该院护理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但是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从来没能在换班时间准点下班,通常都要延迟几个小时。

       高新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源介绍,护理员目前的收入非常少,但院里对护理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医院把护理员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院内开设福源生活护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医护人员和护理员培训,为老年护理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护理院现有30多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具有老年护理职业资质的专业护理团队,护理员都持“三证”上岗,即护理员证、护士证及健康证,专业医生、护理人员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特困人员提供正规的护理服务,有效保障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

       2017年初,榆阳区又依托高新医院建立了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培训老年护理人员2000多人次,提高了护理员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全区所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