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在路上,兜底保障再提升
发布时间:2019-11-20 09:59     浏览次数:次     来源:榆林市民政局

今年以来,我市民政系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扣社会救助这一核心职能,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下功夫,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有效的举措,充分发挥民政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全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

 

  比责任落实,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

 

重统筹,科学部署求实效。通过召开局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专题会议、全市民政系统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推进会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暨“三比一提升”工作会议等,对2019年兜底保障工作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兜底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横向上统筹民政业务通力协作,纵向上统筹市县力量攻坚克难,不断补齐工作短板,补强工作弱项,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

建机制,强化领导夯责任。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计划“摘帽县”工作机制,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建刚同志负责主抓,三名副县级领导分别包抓佳县、清涧和子洲3个计划“摘帽县”,每季度对3县兜底保障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向县民政局下发问题清单,向县人民政府送达问题督办单,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保障,夯实了领导责任,确保三县兜底保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大调研,完善政策促落实。开展了“下基层大调研促落实”活动,坚持全面调研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原则,7名县级领导历时20多个工作日,深入12个县市区72个乡镇138个村深入研判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当前工作形势和特点,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下发了《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全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方案》等文件,对全市未脱贫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措施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经过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调查摸底,2174名贫困人口按此政策纳入低保范围,进一步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比尽锐出战,增强兜底保障凝聚力

 

教育培训强队伍。市县民政系统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目前已累计培训基层工作人员3700多人次,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行为,增强了基层民政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召开村干部会、群众知情会、政策宣讲会等方式,现场讲解低保认定条件、政策、程序以及监管办法,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政策,引导困难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参与、监督和支持精准扶贫兜底保障工作,坚定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驻村帮扶显成效。子洲县马蹄沟镇水浇湾村是市民政局的重点帮扶村,共有农户246户8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01人2014年人均收入2350元,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民政局局长温建刚同志高度重视,多次到村开展调研,研究对策。同时选派优秀领导、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组成了驻村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水浇湾村健全了村委班子,整合了“四支队伍”力量,为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8年底,水浇湾村贫困发生率降到0.8%,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截止2019年9月30日,除2户特困供养贫困户外,其余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为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市民政局先后投资70多万元,帮助水浇湾村建设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农村社区,修建了文化广场,硬化了村内道路等,同时结合“三变改革”启动了500亩山地苹果集体经济项目,为村民带来收益,巩固了脱贫成果。

加强宣传凝氛围。为了提升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市民政局印发《榆林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策宣传》资料10000多份。10月17日“扶贫日”当天,市民政局在世纪广场设立了政策咨询点,当日发放政策宣传彩页600多份,解答群众疑问200多人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市民政局与市扶贫办联合开展了“寻找最美民政人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全面展示和发掘榆林民政干部坚守基层岗位、默默无闻奉献、亲民爱民为民的先进典型,形成弘扬正气助推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比精准举措,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多措并举助推精准认定。一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象排查力度。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开展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脱贫攻坚社保兜底问题排查整改、低保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多个专项行动,聚焦农村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脱保”“漏保”问题,开展了“四个逐一”走访,累计排查农村低保对象9792人,有效防止了特殊困难群众“脱保”“漏保”问题。二是加强数据比对,助推精准认定。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中省市与扶贫、残疾人联合会、工商等多个部门数据信息比对,共核查重点对象和特殊人群信息5万多条,有效落实了保障对象精准认定工作。同时,积极学习西安、渭南等地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我市低保对象认定精准化的新路子。三是优化简化程序,服务群众“再提速”。在省民政厅指导下,我市开始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改革,在神木市万镇和尔林兔镇开展低保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试点工作,实现了县级民政部门低保审批和监督职能的有效分离,进一步完善了低保动态管理和监管运行机制,提高了基层最低生活保障便民、惠民服务水平。目前,神木市低保审批时限缩短至21天,共有160多名困难群众按照新程序获批最低生活保障。

医养集合助推精准服务。重残、重病及精神障碍者是贫中之贫,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难中之难,为从根本上解决失能贫困人口医、养、护供需保障的综合难题,我市榆阳区通过许可设立医养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开展了失能兜底保障对象的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工作,实施精准服务,规范养护标准,降低家庭托养负担,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并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扶贫案例。今年以来,为全面做好失能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工作,市民政局进一步加大对特困供养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市福彩公益金投入960万元资助农村特困供养机构10所,府谷、靖边、佳县和绥德等县均开展了医养集合集中养护失能兜底保障对象的工作,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临时救助助推精准扶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的工作要求,我市积极破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针对困难群众遇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通过临时救助等予以解决,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应急性、过渡性作用。为扩大扶贫政策的受益面和救助范围,吴堡县出台了《吴堡县非贫边缘户临时救助办法》,县财政每年向民政部门提供200万预付额度,用于非贫边缘户临时救助资金支出,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扶贫帮困,推动实现精准救助,有效解决急难型和支出型贫困问题。为切实增强救助的及时性、时效性和公正性,我市全面落实了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制度,一般2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由乡镇审批,因大病、大灾、求学造成生活极度困难的家庭,申请大额临时救助资金的,由乡镇上报县区民政局审批,进一步优化规范了临时救助的审核审批程序,提高了救助效率。